林黛玉初入荣国府股票配资平台app,两位舅舅贾赦和贾政都“避而不见”,这并非出于冷漠或轻视,恰恰相反,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传统礼教、家族规矩和人情世故。
1. “男女有别,长幼有序”的礼制约束在极其注重礼法的封建贵族大家庭中,“男女大防”是一条基本准则。舅舅虽然是至亲,但毕竟是成年男性,而黛玉是即将步入少女时期的外甥女。按照当时的礼法,作为长辈的舅舅并不需要,也不适合直接出面接待一个初次见面的年轻女眷。
这种见面通常需要更正式的场合,或者有更多女眷在场陪同,而非这种私下的、直接的拜见。直接的见面反而可能显得轻浮,不够庄重。因此,“不见”是恪守礼法的体现,是一种对双方身份的尊重。
2. “尊者自重”的身份体现贾赦和贾政是荣国府的顶梁柱,是家族中最高辈分的男性主人(贾母是女性家长)。在他们的观念里,身份尊贵,自然需要保持一定的威严和距离感。尤其对于初次上门、年纪尚小的外甥女,如果轻易就见,反而有失身份。
这种“自重”,通过“不轻易见客”来体现。他们不需要事必躬亲,接待女眷的事情,自然应当由家中的女主人(如邢夫人、王夫人)以及同辈的女性(如王熙凤)来主持安排。这是一种家族权力结构和日常运作的默契。
展开剩余75%3. 两位舅舅“不见”的方式,实则大有文章虽然都是“不见”,但大舅贾赦和二舅贾政的表现方式截然不同,曹雪芹通过这两种方式,精妙地刻画了二人的性格。
拜见大舅贾赦时:
邢夫人带领黛玉去拜见。仆人传话:“老爷说了:‘连日身上不好,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,暂且不忍相见。’”
贾赦给出的理由非常“人情化”——“身上不好”是托词,“见了彼此倒伤心”是核心。他点明了妹妹贾敏早逝的悲痛,体谅黛玉丧母之痛,避免初次见面就勾起孩子的伤心事。
这话说得非常体贴,虽不见面,但言语间充满了长辈的关怀和慰藉。随后他又嘱咐了许多暖心的话(“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,跟着老太太和舅母,即同家里一样”),并热情留饭。这体现了贾赦为人处世表面上的圆滑与敷衍的热情(注意,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本质好色贪婪)。
拜见二舅贾政时:
王夫人坐在正室,却让老嬷嬷请黛玉到旁边的东廊三间小正房内说话。王夫人代为传话:“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,再见罢。”
贾政的“不见”则更加正式和刻板。“斋戒”是一个关乎信仰、极其严肃正当的理由,无法反驳,也无需多言。这非常符合贾政“端方正直”、“谦恭厚道”却又迂腐刻板的性格。他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一个“正”字,连不见外甥女的理由都要如此冠冕堂皇。
王夫人接下来的对话,也全是关于如何防备自己的“孽根祸胎”儿子宝玉,更衬托出贾政这个家庭中“严父”的缺席与权威的存在。
4. 为真正的“主角登场”腾出空间曹雪芹安排两位舅舅“避而不见”,是为了将所有的笔墨和舞台焦点都集中在贾府的女眷们身上。
正是舅舅们的“不见”,我们才看到了邢夫人的“苦留吃过饭去”的客气。
正是舅舅们的“不见”,我们才得以跟随黛玉,细细观察王夫人的居所、谈话,以及她对待宝玉和黛玉的复杂态度。
最重要的是,正是这个空档,我们见证了“凤辣子”王熙凤那场声势浩大、精彩绝伦的“先声夺人”式登场。她的泼辣、张扬、精明与两位舅舅的“避而不见”形成了极其强烈的戏剧反差,瞬间立住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。
如果两位舅舅都正襟危坐地接见了黛玉,那么整个拜见过程就会变得无比沉闷、刻板,王熙凤的出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。
总的来说:林黛玉的两位舅舅“避而不见”,绝非简简单单的不愿见客,这是作者精心的艺术安排。
于礼:符合封建社会的礼教规范,是合“礼”的行为。
于人:通过“不见”的理由和方式,巧妙地暗示了贾赦的“伪”与贾政的“正”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。
于文:为描写贾府内部的女眷世界、尤其是为王熙凤的华丽登场扫清了障碍,留出了叙事空间。
所以,这看似冷淡的“避而不见”,实则是一面多维度的棱镜,折射出了贾府的规矩、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匠心。每一次阅读,都能从中品出更深的味道来。这也正是《红楼梦》作为千古名著的魅力所在。
发布于:广东省益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